(1)《多相流动》课程体系建设
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与实施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知识构成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针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选定研究生阶段《油气水多相管流》、《多相流动》、《现代油气储运工程技术》等课程构建课程群,并将本科阶段《工程流体力学》、《油气集输与矿场加工》作为教学辅助课程,对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避免课程教学内容重复、雷同的情况,打通本科、研究生阶段课程的基础知识体系。
(2)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为使课程教学内容能够紧贴学科发展前沿,教学内容的创新至关重要。为此,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国内外多相流动的最新进展,做到每年更新教学内容。
另外,团队还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完成课程资源库的数字化。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课程组成员不断改进、完善多媒体课件、完善该门课程的教材、教学资源库。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为加强研究生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之间的联系,紧密结合“学”与“用”,教学过程中,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将国内外研究机构、国际会议论文以及团队成员的有关多相流的最新科研信息、技术及成果引入到课堂,让学生在听课的同时,直观感受到相关理论知识在解决科学问题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目前多相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大家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习惯。
(4)教学方法创新
课程教学中,跳出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课程讲授、课程讨论、课程论文、专题研讨等方式,启发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老师在课前提供课件、讲稿等资料,提醒学生提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并上网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归纳和总结学习心得体会,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通过互动、讨论。由于同学们提前学习,并检索了相关文献扩展了认知面,学习过程由被动转为主动,通过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有纠正了对知识理解的偏差,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近五年的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理论知识结合科研课题的专题讲座互动式教学
提取某些章节的部分内容作为专题,以讲座的模式将国内外关于此内容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并介绍目前仍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批判思维能力,着重知识的具体应用过程及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3)软件实训实践式教学
为提升利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入目前主要的多相流模拟软件,通过案例模拟,既熟悉了相关教学内容,又熟悉了模拟软件的操作和应用,既加深了对知识及相关理论的理解,又为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提供了手段和工具。
4)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强化
要求学生提前学习相关内容并检索文献资料,拓宽知识面,课堂上学生针对该内容进行汇报和讲解,课堂上进行互动讨论,老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自主、互动的教学环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5)课程论文综合能力锻炼
学生成立科研及创新小组,协作完成所选定的课程论文,从文献查阅、研究方案、实施方案、分析报告和论文等环节,使学生熟悉科研整体过程,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
(6)教学引入实训内容,促进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目前行业内容多相流研究现状,教学中加强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多相流相关基础理论的同时,引进国外知名软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软件有OLGA软件:与挪威SPTGroup合作赠与学校作为教学使用。以及PIPEPHASE软件:用于管道、管网、油气生产系统的稳态多相流模拟器。
(7)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
在建设《多相流动》课程体系期间,教学团队的主要成员先后参加了多次教改项目。完成教研项目的过程拓宽了团队教师的视野,掌握了教育发展的规律与前沿,有力地推动了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工作。在教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近年来,团队成员积极开展了教学研究活动,还尝试了“《油气水多相管流》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惟真惟实、知行统一理念下633+X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等教改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2013年,“《油气水多相管流》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惟真惟实、知行统一理念下633+X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8)积极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为提升学生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化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节能减排设计大赛”、“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并多次取得了大赛一等奖、二等奖等奖励。团队负责人李玉星教授也多次获得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